导读:马斯克大家都认识吧,那个造火箭的、特斯拉老板、钢铁侠原型的伊隆马斯克,最近发出了个大胆的预测。 
   
马斯克大家都认识吧,那个造火箭的、特斯拉老板、钢铁侠原型的伊隆马斯克,最近发出了个大胆的预测。他在和美国主持人乔罗根的对谈中说在五到六年后,传统手机和 App 将消失,人类所消费的大多数内容都将由AI生成。虽然听起来有点离谱,但二十年前还在用功能机时,也没人相信现在的手机能取代钱包、相机和MP3。马斯克说未来的手机会变成 AI 的“边缘节点”,不用装 App,点开就是 AI 实时生成的内容,咋一听觉得很科幻,但想想现在的技术趋势,好像又没那么难实现。啥叫 AI 的边缘节点?说人话就是保留打电话、连网络的模块,但核心不再是装一堆 App,而是靠服务器端 AI 和设备端 AI 实时互动,你想要什么功能,靠 AI 瞬间生成。举个例子,想导航的时候,不用打开高德或百度地图,直接跟设备说“带我去公司”,AI 就会生成导航界面和路线;想订外卖,也不用点开美团,AI 会直接调出附近餐厅、显示菜单,一键点外卖。  现在我们用 iOS 或安卓,都得在桌面找 App 图标,未来设备可能连桌面都没有,开机就是 AI 交互界面。马斯克说“设备只负责显示画面、播放声音”,有点现在「云电脑」那个意思,复杂的数据处理都在云端实现。或许未来的“手机”会是更小巧的设备,比如常见的眼镜形态,需要时投射出虚拟屏幕,AI 根据你的习惯实时生成内容。(我瞎猜的)其实马斯克的预言不是凭空想象,现在很多技术已经在往“去 App 化”的方向走。比如苹果的轻App,不用安装App,扫个码或点个服务卡片,就能直接用功能,用完就关,不占手机内存。这跟马斯克说的“AI实时生成功能”很像,只是现在的元服务还需要提前开发,未来则是 AI 自动生成,不用开发者单独做适配。  还有OpenAI的动作也很关键。今年5月,OpenAI 找了苹果前设计师 Jony Ive,研发“AI原生设备”,据说原型已经出来了,掌心大小,能放进口袋,靠 AI 处理日常需求。有外媒报道,这款设备能识别你的情绪,比如你说话声音低沉,AI 会问你是不是心情不好,然后推荐音乐或笑话;还能实时翻译多种语言,连小语种都支持。虽然现在还没发布,但已经能看出趋势:设备的核心是 AI,不是 App。 其实现在的手机系统,也在逐步减少“App 依赖”。不少系统里都有“AI摘要”功能,能自动总结短信、邮件甚至网页里的关键信息,不用打开对应 App,这些都是小步尝试,但方向很明确:让用户脱离 App,直接获取服务。App 太多了就很麻烦,比如我想看剧,就必须在爱奇艺、腾讯、优酷、B站……这一堆 App 里面选,有时候记不清哪个平台有会员,还得来回切换。更麻烦的是 App 之间“不通气”。比如你在微信里看到一个好吃的餐厅,想导航过去,得先复制餐厅名字,打开地图 App 粘贴搜索;数据也不互通,你在美团的收货地址,在饿了么里得重新填;在淘宝的支付方式,在京东里也得重新绑定。那么未来,AI 能整合所有服务,你说“去刚才微信里看到的那家餐厅”,AI 直接联动导航、订座、支付,不用你在多个 App 之间切换。 (好像已经有系统号称可以实现了?有没有小伙伴现身说法一下现阶段好不好用)现在的 App 生态还有个问题:垄断和拦截。之前环球网有报道,有些手机厂商会拦截第三方App下载,比如我想从浏览器下载酷安,手机会弹出“有风险”“不兼容”的提示,逼你从自带应用商店下载。还有的 App 会“捆绑”功能,比如你只想聊天,它却强制你开启定位、读取通讯录。未来没有App,这些问题自然就消失了,AI 根据你的需求提供服务,不会有厂商强制你用什么、不用什么。虽然趋势在往这个方向走,但5年能不能完全实现“没有传统手机和App”,我更倾向于“逐步替代”——先从部分场景开始,比如导航、外卖、简单的办公功能,用 AI 生成替代 App,然后慢慢扩展到更多领域。比如现在已经有“AI 生成图片”“AI 写文案”的工具,未来这些功能会更集成。就像现在我们用手机拍照,不用打开相机 App 的“美颜”功能,AI 会自动优化照片一样,另外,现在我们习惯了大屏幕手机,用来刷视频、玩游戏,未来即使有更小巧的AI设备,手机可能还会存在,只是功能更偏向“娱乐终端”,而日常服务靠 AI 设备解决。换句话说,不是手机会消失,是手机这个概念会变。就像以前的电话是固定的,后来变成移动的,未来会变成更智能的交互设备。有没有一种可能,过几年我们回头看现在的手机,会像现在看功能机一样,惊讶于“当时居然要装那么多 App 才能做事”。 
 
- 每日一句 -
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,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,别怕目标遥远,踏实走好每一步就有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