亏损百万后,我才知道的3条创业真相!
创业这件事上,为什么有的人能抓住机会,有的人却不能?
这个问题我思考了整整三年,随着自身创业加深,以及看了极多数人的创业经历,发现了一个诺大的规律,分享给大家。
一个人从接触机会,到机会变现,总结起来就三个阶段,分别为:
第一、获取机会;第二、识别机会;第三;抓住机会。
而一个人在机会上出问题,往往都是这三个环节出问题。
01
获取机会
很多人其实在第一环节就卡住了,什么叫卡住了?
死水一样的交际圈子,拿着微薄收入的圈层,再加上又不爱对外学习,凭什么会有机会留给你,说不好听点,留给你的都是被别人玩烂的。
一个人想要抓住机会,首先要做的的就是打造获取机会的通道。
第一个通道是自我经历,
很多人都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机会,比如好友清华在靠国学变现千万之前,做的是知识付费赛道,但是在做的过程中才发现了国学这门好生意后拔地而起。
有一个无法被否定的创业规律,就是我们当初都自认为项目会成功,但发现超过50%以上的所谓成功,其实并不来自最初的这个项目,而是来自做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项目,而且利润比之前的还大。
第二个通道就是对外学习,
有些人喜欢在网上加入一些社群,有些人喜欢看书,或者参加一些大会这些都可以,在我列举的三个渠道当中,我认为这是有价值但是效能最低的方式。
因为能够被公开层面讨论的机会,大多数已不是机会,而且因为信息源与你是一对多的关系,你不过是信息接收方的其中一个用户,
这些机会也不一定适合你,同时面临信息被过度加载、包装的可能,比如明明是一个月赚十万的项目,一层层传播就变成年入百万了。
第三个通道是构建优秀的社交圈子。
我已经不只十次二十次跟身边人分享,作为创业者一定要有一个三十人左右的优质圈子。
这个圈子怎么构建呢,
如果你一年收入不到百万,那你的目标就是至少结交三十个以上年入百万的人,年入百万已经算拿到了结果,但是不算多,普通人稍微抓住点机会就有机会达到。
如果你年收入已经到了五百万,那你的目标就是结交500万及以上的人,
经过大量的创业者分析,发现年入500万阶段的群体,依旧是属于快速搞钱的阶段,能够到达这个阶段的人,信息流通相对也优质。
如果年收入到了3000万以上,你的目标就需要结交两种人,
第一种是跟你收入差不多的人,与他们保持信息的流通,第二种则是比你大十倍以上的人,甚至是你的行业偶像。
因为一个人一旦年收入在3000万以上早就财富自由,这个阶段的人几乎就是三个选择,闲云野鹤、按部就班、追求理想。
如果你是我说的第三者,那么同层次的人就很难满足你,去寻找偶像吧,只有大十倍甚至偶像的力量,才能帮你找到理想归宿。
回到原点,如果你现在几乎没有对应的圈子,那就现在定一个一年结交三十个人的目标,然后远离一滩死水的环境,果断地走出去。
不要觉得我花费的社交时间不如拿来做当下的事,如果你当下做的事本身就满足不了需求甚至跟狗屎没什么区别,你做什么狗屁当下!
社交是需要时间的,你可能需要半年一年才能完成,但是一旦你积累到了三十个人,你将会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,你要做的就是把社交中的大量时间,花费在这三十个优秀的人身上。
论项目的机会,没有一个渠道比优秀的身边圈子获得的信息更高性价比,也更具备可行性。
如何在朋友与项目当中进行学习通道?
答案很简单,就是与这三十个人每三个月固定深度交流一遍,探讨大家的领域、看到的机会,以及遇到的迷茫点,只要自己本身就是爱表达、爱利他的人,没人会拒绝你。
这是获取机会的过程,与其出去看那么多项目,不如好好琢磨你身边人的成功案例,也是学习的过程,通过深度的探讨与交流,作为创业者各自学习对方的优点,互相帮助。
这难道不是一个极具价值的事情吗?
02
识别机会
有些人不是死在没有机会上,而是机会来了却无法识别,要么是看不清是个好机会就放弃了,要么是错把垃圾机会看成好机会。
关于项目的识别上,有两个建议。
第一是任何的项目,一旦你自己无法判断,就一定要找对这行懂行的,五个三个以上的朋友请教值不值得做,自己身边没有就发红包找朋友帮忙推荐你,别觉得找些内行人都困难。
如果大部分朋友说不值得做,那就是不值得做。
第二个是自我劝告法。
创业者大部分的项目失败,都是来自自以为是,我们一旦对一个项目头脑发热,就会沉浸在列举项目的优点上,而忽略了其中的风险,做到一半才发现怎么这么多问题。
我常用的是方法,是如果一个项目我能数出三个优点,那我一定会逼迫自己输出翻倍的缺点,如果关键劣势我解决不了就一定不做。
第三个就是来自创业者的直觉。
很多时候,我们由经验沉淀出来的创业直觉往往比各种判别模式更为精准,但是这点的获得不来自任何的技巧,真的就只有不断经历。
一个创业者经历多了,直觉的敏锐性会越来越强,
就像一个老司机常开一个隧道,有时候感觉今天走这里不对劲,结果没走后这个地方确实发生了意外,这种说不明的直觉,很多时候是非常准的。
03
抓住机会
诚然当谈到抓住机会时,我们优先会想到能力,但我先不说这个,我想先说一个常被我们忽略的点,就是性格。
请相信每个人都有自身固有的创业性格缺陷,
比如以我为例,我在二一年公司规模扩张的时候,我就发现我有一个很不好的性格缺陷,就是不能容忍团队里的人比我厉害,抢我风头。
后来当我意识到之后,我对自己说,如果我不允许别人比我优秀,那么等以后公司做大了,你要永远冲在前面吗?
你总有一天要在幕后吧,而如果不克服这个缺陷,公司就永远做不大。
到现在,我对这个事情已经非常的倘然、接受、欢迎了。
谈到创业缺陷,每个人表现不一样,
有些人你是面对机会的犹犹豫豫,明明好机会就在面前,但行事不果结果身边的人都赚钱了才开始后悔,
也有人就是天生铁公鸡,都已经创业了还想着不担风险,这种诺夫性格也不可取,天生就是好以小博大的主。
说到低成本这个话题,
我们常说低成本创业,低沉本不代表没成本,说得不好听一点,大部分好的项目,都是需要成本的,
对有些项目而言,项目本身的壁垒之一就是成本,所以要辩证看待成本这件事。
所以我说,很多时候有些人什么都有,机会看到了,能力也有,但唯独是性格问题,这种性格问题,活该就是赚不了钱。
第二个就是行业能力,每个行业都有与之匹配的行业能力,能力的背后其实就是人。
你碰到了一个机会,这个机会所在的领域刚好是你擅长的,这种是最走运的,直接在原有的能力上乘风而起。
比如我湖南本土的一个朋友,过去五年都是在社区团购跟同城配送上发力,
刚好今年饿了么、美团跟京东大战,诞生了很多机会,他们敏锐识别到赚钱机会后第二天就上线新项目了。
也有的时候,你碰到的机会,刚好不是你擅长的,这时候你能获取能力的方式就是两种,分别为自我成长跟外部借力。
关于自我成长,即从零到一培养自己或者团队的行业能力,一个人在一个行业沉淀出能力是需要时间的,但是也是最安全的,
因为关键环节抓在了自己手上,第二个是去外部寻找有对应能力的人弥补你的短板,好处就是快,劣势就是看人不准后期就会出问题。
抓住机会的第三点,就是资源。
前端时间我在上海,一个做拍摄的团队问到我说,现在拍摄行业有什么机会,
我说每个行业都有很多机会,就看你抓不抓得住,我举例了这几年很火的民族服饰拍摄赛道。
作为一个做传统写真拍摄的,如果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可能都没听说过这个赛道,
即便你看到了这个赛道,但是“这种项目看不上的”的性格缺陷也会让你错过机会,
再即便你看中了这个赛道,但是你对景区类缺乏资源,你也不一定能做成。
所以你看,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,都是环环相扣的,一定不是简单的运气问题,
上述举例所强调的,就是你可能什么都看到了,也打算做了,但是缺乏行业资源,这种项目也轮不到你。
再以我自己为例,二一年我做了云仓公司,从一开始做就是盈利,这得益于我因为做社群沉淀了大量的商家资源,我只需要发布广告就好,
后来如法炮制在二二年做了供应链公司,无非也是跟工厂合作,它具备工厂代加工的资源,而我具备来下订单的商家资源。
04
总 结
我们常感叹创业是需要运气的,但是不可否认的是,
真正能把项目做成的,一定是有他的内在优势所在,总不能随便一个傻子也能抓住红利变现上千上亿吧,那还有我们什么事?
这种内在优势,我把它称作结构性优势。
这几年创业,加上看这么多的创业经历,真的很鼓励大家去构建“看到机会-识别机会-抓住机会”的结构性优势,
关于怎么打造优势如上已经给出了答案,谁去这么做了,优势性就一定更强一步。
时代需要运气,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