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短视频,“养号”不如“养人”?
我刚入自媒体这行时,听过这样一个观点:
说是想做抖音,千万不要一上来就发视频,要先把自己当成一个观众,花个2-3天的时间去浏览、点赞和评论同类型账号的短视频。
这就是所谓的“养号”操作,通过这种行为,可以让平台给你的账号打上相关行业标签,提升账号权重,让你在发表该类视频时,获得更多的初始流量。
比如,你做健身赛道,按照以上说法,在你发表第一条视频之前,应该先去看看其他健身赛道博主发表的视频,这样你发视频时就能获得更多的播放量。
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
我自己也曾做过试验,发现养不养号的这种行为,其实对账号并没什么影响。
一、养号纯属浪费时间
任何平台都没有公开声明过“养号”一说。养号除了给别人做嫁衣,对自己的账号没有任何帮助。
要想获得平台更多推荐流量,核心在于三点:清晰的账号定位+优质的原创内容+引发用户互动的参与感设计,以及发布时的标签选择和的定位开启。
二、“养号”不如“养人”
要想持续让自己的账号获得更好的推荐和权重?就要让观众从关注你这个账号到喜欢你这个人!
做100个账号不如做一个个人IP账号!那些真正能够穿越时间,被人记住的,从来都不是某个特定账号,而是账号背后那个有血有肉、不可替代的“人”。
就像前段时间刘思毅直播被封事件,虽然现在已经解封,但就算被封对他来说又能有什么影响呢?
他换个平台、甚至是换个账号名称,他的核心受众也依然能够快速识别并跟随于他,他在线下组织的活动也依然会吸引大量人的关注和参与。因为人们追随的不是这个账号,而是他这个人:他的个性、价值观(搞钱、效率、连接)、甚至是有争议性的观点。
也就是说,只要刘思毅能够持续保持其个人特色及影响力,即使因平台规则变化导致其账号被封,但他个人IP的价值依然存在,平台对他而言只是工具,他个人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值得信赖或有强烈吸引力的品牌符号。
三、如何“养人”?
养人,就是做你自己!
做独一无二的自己,持续深耕个人价值影响他人,让你本人成为用户追随的核心理由!
深挖专业力:基于个人优势,专注细分领域,做好账号定位,成为真正懂行、懂用户、能持续输出专业价值的人。
锤炼表达力: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特色风格:是温柔一刀、松弛治愈,还是幽默风趣?是逻辑清晰、情感共鸣,还是独特视角……这些都是穿透信息噪音的利器。
搭建连接力:把“我想拍什么”变成“用户想看什么”!当你能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,持续输出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内容,那你的输出不仅仅只是自己的观点,更是一座连接彼此的信任桥梁。
所以,与其费劲心思琢磨如何获取更多平台推荐流量,不如沉下心来好好修炼自己,让自己成为流量本身。
我是阿爽,一个正在用自媒体改变自己、也希望用我的知识和经验帮更多人改变现状的自媒体人。
生活不易,请不要轻易放弃,关注我一起加油!